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徐乐江在中钢协四届六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就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作了深入阐释。 徐乐江:要澄清一些认识不要妖魔化钢铁产能过剩问题 徐乐江说,产能过剩是包括钢铁在内的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钢铁行业尤为典型,并被认为是目前行业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我个人感觉有必要澄清一些认识和观点,不要妖魔化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这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来工作有好处。 徐乐江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有其特殊原因。产能过剩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钢铁业来说,以下因素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 一是GDP政绩观下的产能扩张冲对动。钢铁的行业特性决定了这个行业对GDP的贡献度是很高的,各地争相将钢铁列入支柱产业。一般而言,钢铁企业均为当地的最大工业企业,不仅贡献了当地巨大的GDP总量,海贡献大量的税收,另外还能解决就业压力。因此各地都有做大做强钢铁产业的强烈愿望。 二是片面的追求规模竞争效应导致钢铁企业越来越庞大。由于中国钢铁企业缺乏市场化并购,许多稍有规模的钢铁企业都抗拒被并购而谋求自我做大,因此中国大钢厂的诞生主要依靠的不是对国家存量钢铁产能的吸收合并而是主要依赖增量产能实现的,因而中国钢铁产能随中国钢铁企业规模迅速膨胀。 三是中国的间接融资体系导致中小钢铁企业一味“跑马圈地”。企业规模越大,在大中型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下,企业的融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在全面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对于中小钢铁企业来说,扩大规模是其生存的无奈手段。这就是最近几年来大量中小民营钢铁企业迅速膨胀的一个原因。 此外,钢厂设计建设施工的娴熟高效为催生大量钢厂创造了条件。现在的中国冶金设备大多实现国产,中国冶金建设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投资建设一座现代化的钢厂不再是一项复杂浩大的工程,不仅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建设周期也大为缩短。钢铁行业的实际进入门槛大为降低。 徐乐江:需要辩证地看待产能过剩不要过度夸大危害性 徐乐江强调,不要过度夸大产能过剩的危害性。今天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的演变状况基本与当年西方老牌钢铁大国相似,不同的是由于中国钢铁业的体量过大,相同的产能过剩率造成的庞大绝对过剩量使得危害性被放大。 徐乐江进一步指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产能过剩问题,既要看到这一现象对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摈弃妖魔化倾向,也要看到这一现象现实的积极意义―― 首先,产能过剩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期的标志。每个产业的生命周期都是相似的,一般都有经历初创、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时期,只是不同产业各阶段经历的时期长短不同而已,但成熟期的一个普遍规律就是产能过剩,这也是检验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进入成熟期后的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将是一种常态,并伴随行业进入衰退期,因此要适应这种状态,我们只能缓解这种过剩状况而绝不能消除这种现象。 第二,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行业的充分竞争。产能过剩的一个原因是供给增长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或者供给虽然没有增长但需求下降。这说明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竞争是充分的,对需求方来说是有利的。我国钢铁业的转型升级一定是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当然严重的产能过剩必然导致恶性竞争,我们需要的充分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因此要消除严重产能过剩。 第三,不能将产量过剩等同于产能过剩。有人说中国钢铁业已进入到全面的产能过剩时期,不仅落后的低端产能全面过剩,而且高端产品如取向硅钢、高强度汽车板等产能也出现过剩。对于钢铁业的总体产能过剩没有疑义,但不能认为中国钢铁所有品种的产能都过剩,这是混淆了产量过剩与产能过剩的不同概念,极易误导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产能过剩是一个产业长时期的供大于求的现象,伴随着这个产业从成熟期到衰退期的始终。而产量过剩是一个阶段性现象,是因为需求突然受到抑制而出现的短期供大于求。中国钢铁业在高速成长期曾不断出现的这一现象是产量过剩而不是产能过剩,随着需求增长的恢复,产量过剩问题自然消失。中国钢铁业目前出现的所谓高端产能过剩实际是产量的短暂过剩,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钢铁需求结构也会升级,目前的高端产能过剩仅是一种假象,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钢铁与下游产业发展周期不同步的必然现象。 徐乐江:借鉴欧美日去产能化经验自律精神最值得学习 徐乐江说,日、欧、美钢铁行业均拥有相对较长的发展历史,都曾面对过产能过剩的行业发展难题,钢铁行业去产能化也都经历了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但由于不同国家的体制基础和行业情况的差异性,其治理的基本思路和采取的政策措施各有所异。 徐乐江说,尽管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市场境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从严重产能过剩中走出来的欧洲、美国和日本钢铁产业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最值得我们中国同行学习的地方就是企业自律精神,中国的企业就像中国人给世界的印象一样,无序而争先恐后,在削减产量和产能的自律上做的很差,结果是“多败俱伤”。 徐乐江:预计中国钢铁业产能将在“十三五”末严重过剩 徐乐江分析,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有那么一段钢铁产能利用率低于60%的极端时期,这个时期一般是在国内钢铁需求增长出现拐点以后,钢铁产量出现峰值之后。而我国目前钢铁需求尽管增长率明显下降,但还未出现负增长,产量峰值还未到来。中国的这个拐点和峰值已经为期不远,预计在“十三五”末期到来。 徐乐江呼吁,全行业要警觉起来,现在开始未雨绸缪,尽可能避免这种极端严重过剩情况的出现。同时,也要作最坏的打算,要有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60%的心理准备。 徐乐江:钢铁业还没到最低迷时期如果不减产就难好转 徐乐江认为,由于行业供大于求、原料高位运行,金融资本参与钢铁行业价值分配等因素的影响,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钢铁行业都将处于微利经营状态,甚至会出现年度亏损。 徐乐江进一步强调,如果不加大环保监督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减少低附加值钢材出口,减少对进口铁矿石需求,把过高的产量适当减下来,产业组织结构明显改善,行业经营状况好转就不可能实现。 徐乐江:必须摈弃行政手段放开钢铁行业准入审批限制 徐乐江认为,产能过剩是个行业性的问题,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无法化解的。我觉得过去我国钢铁产能的过快增长有相当大的行政因素掺合在其中,因此中国钢铁业去产能化必须摈弃行政手段,以市场化为原则。 徐乐江的观点――放开钢铁行业准入的新政审批限制。有人肯定会说既然产能已经过剩,再放开行业准入的行政审批限制不是有更多的资本涌入钢铁行业?果真如此吗?我认为资本都是理性的,产业的准入限制造成了人为的“稀缺”假象,大量民营资本就会反向思维不惜任何手段为何手段违规进入这个行业,而现实中行政审批中的权力寻租与缓慢低效大大降低了合规资本进入钢铁行业的效率。因此一旦放开行业准入限制,投资者进入反而会更加谨慎,资本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徐乐江:建立并完善钢铁资本退出的交易平台 徐乐江认为,资本的自由进入必须要有资本的自由退出平台。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还需要有产业资本自由退出的交易平台机制。 徐乐江指出,当前我国钢铁产业国有资本占据半壁江山,国有钢铁企业多位巨无霸型的庞然大物,资本的流动性差,又有诸多的政策限制。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很不完善,证券市场的长期低迷使得钢铁股票换手率很低,亟待建立适合大宗交易的第三方平台进行钢铁产权交易,方便钢铁资本退出钢铁行业。 徐乐江:政府要制定严密的“游戏规则”并按规则办事 徐乐江认为,允许资本自由进入钢铁行业并不意味没有任何的进入台阶,政府的责任是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对新建企业要有严格的能耗、排放、质量等标准,对存量产能要有限期改造符合新标准的期限。 徐乐江强调,通过严格的环保监管,促进钢铁工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要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法规,对严重违反产品质量等法律、法规的生存企业,严刑竣法,坚决打击假冒伪劣钢材生产。执法不严或选择性执法是目前淘汰落后的最大障碍。 |